下载APP
PC开播
联系客服
H
半夏微凉🩵
11-02
+ 关注
如何活得幸福,究其根本,是这一生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我们往往努力逃避的问题。多数人害怕独处,更害怕深入自己的内心。 我是今年才意识到应该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来对待,否则无法穿越人生的种种困境,所以今年通过心理咨询、读书、上课、读佛经等方式,我逐渐从中学习和有所领悟。因此,这篇文章会分享佛学和心理学角度的答案,那些被实践和公认过的能帮我们改善人生的认知。 3为什么要把佛学和心理学放在一起?因为我越深入学习,就越意识到这两个领域的许多相通之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很伟大,他不是神,而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伟人」。他在2500年前建立的智慧,已经被心理学一一验证了。注意,这里讲的是佛学,不是佛教。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佛学是一门思想,佛教是一个神化的宗教。我每次和朋友们提起,总是会被误会,以为我入教信佛了。 「佛教」是经过一代代人慢慢演变出来的宗教,不同的佛教宗派还有不同的繁复的讲究和礼仪。最开始,释迦牟尼设立的五大戒律(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为了提升修行的效果,但随着僧团群体日益扩大,维护组织稳定变成一个大难题,慢慢就演化出上百条戒律和修行的规范。再往后,佛教成为全民性宗教,则必须降低门槛,烧香拜佛成为人人可行的基本仪式。但事实上,烧香拜佛本身就与佛学「空」的核心理念相违背。济公(禅宗第五十祖)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要破除所有外界的戒律和崇拜,认知到万物皆空,真佛只在心中。因此,这篇文章里,我想把佛家中所有超自然因素剔除掉,把那些对现代非常有意义的思想提取出来,和现代心理学做对接。 【二】佛学的起因,是想解决人生之「苦」。佛学认为,世间一切皆「苦」,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长寿还是短命,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这「八苦」,人永远活在焦灼不安的烦恼中,身心难以安顿。为什么「生」也是「苦」的?因为有生必有死。为什么「得到」也是「苦」的?因为得到就意味着终将失去。一切皆「无常」,而人偏偏总想要「有常」。我们不自觉地设立了一个心理预期,可现实总是打我们的脸。 佛学意识到,一切「苦」的根源,来自于这个预期。苦,是因为「执着」,是因为「贪、嗔、痴」,也就是贪欲、恐惧、不明。进而,佛学给出破除「苦」的核心之道,就是要认识到世间一切皆「空」。「空」是整个佛学思想的核心。「缘起性空」是佛学最重要的一句话。一切皆缘起,一切皆性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否认事物的存在,而是说事物没有自性、不存在意义与内涵。所有意义和内涵,都是人自己在头脑里加上去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如此。有了这种无意识的内涵的赋予,人就会产生「分别心」,看到任何事物都有「相」。相,就是好与坏的分别,使人产生趋避之心,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趋富避贫等等,于是就有了贪嗔痴。 这种分别心,使人对幸福与快乐有执着,这恰恰就是「苦」的根源。因为你无法接纳不如意的生活,人生的「苦」源于不接受和不满足。因此,《心经》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为了破除这种分别心。对外扫相,对内破执。世间其实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一切都是我们赋予的。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写下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对于人天生的这种「相」,心理学界有两个重要的证实:1、人只能活在情感中(如同佛说人是有情物)。人看到任何东西都会产生联想,会自动给看到的任何东西赋予意义和情感。哪怕是看到一个字母Q,也可能会产生「QQ」或者「阿Q」的联想。有人认为自己非常理性,不会受到这种影响,但心理学发现,人就是一种情感动物。人类的大脑其实非常依赖情绪,只有当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实验发现,失去情绪功能区域的患者,连简单的决定或目标都没办法做出。大脑,往往是先产生情感偏好,再拼命凑出各种看似理性的解释。所谓「理性」,往往只是事后诸葛。 2、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自己解释出来的世界。这个观点,在我上一篇文章《概念如何塑造世界》中有谈到的。而在心理学领域,也有同样的共识: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对事件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这也是心理学界治疗抑郁症被验证有效的CBT(认知行为疗法)的底层逻辑——客观发生的事件是A,我们的解读是B,产生的感受和情绪是C。A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而C是没办法直接通过意志力来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B来改变C。对于同样一个事件(A),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B),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感受(C)。佛学修行(包括正念冥想)的原理,其实和认知行为疗法非常相似。二者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质疑感觉的真实性,通过自我观察来识别出产生C的B。只不过认知行为疗法中的问题会更直白。 在神经科学中,也有此发现。神经科学家冯·福斯特(Von Foerster)发现,在大脑神经网络中负责接收外界信息输入的神经元,数量在1亿左右,但负责内部计算的神经元,数量是10.5万亿,两者的信息比例是1:10W。也就是说,外部客观信息的输入,在知觉形成中只占十万分之一。打一个不严谨的比方,相当于一个人从外部只接收1秒钟的信息,而在大脑内部加工这些信息花了10万秒,约等于27个小时。我们并不是在知觉真实的外部世界,只是把真实世界中一小部分对我们有用的碎片选取到意识中,再按照特有的预期,把它识别为有意义的整体。所以,为什么说心理咨询是有用的?为什么谈话疗愈是有用的?为什么跟朋友或心理医生谈心,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的创伤,还能解除身体的压力?因为,通过谈话,我们重新整理和解释了所遭遇的事情,为它赋予新的意义。 【四】除了认识到「空」,佛学还给出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就是「冥想」。冥想的本质,是依托呼吸,进入不带评判的自我觉察。这种情绪识别的训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情绪相处,不会被它带着走。情绪是永远存在的,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但当情绪来临时,经过训练的我们,会如同一个旁观者,看着它起伏、来去和消散。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中的一个比喻,叫「象与骑象人」,由知名心理学家Jonathan Haidt提出。意思是说,情绪脑(大脑的自动化系统)是一头大象,而我们的理性脑(大脑的控制化系统)是骑象人。事实上,骑象人是无法掌控大象的。焦虑症患者,越想摆脱焦虑,就越容易焦虑。失眠患者,越在意是否入睡,就越会睡不着。“我们越想摆脱某个令人不快的念头,这个念头就越会阴魂不散地缠绕着我们不放。……那些一直缠绕在我们脑中的念头或影像,通常都是特别令人震惊、一直想压抑或否认的念头。我们之所以会压抑这些念头,并不是因为内心深处知道它们是真的(有些可能是真的),而是因为它们很恐怖或令人感到羞耻。一旦我们想压抑却又压抑不成,这些念头就会一直在脑中挥之不去。”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先自我觉察,能够觉察就是成功改变的第一步,其次是自我接纳,好的坏的,通通接纳。和所有情绪共处,不抗争,不要去想着解决它(解决就是在关注),甚至不要想着「我要接受它」,而是继续过以前的生活,该做事就做事,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如果感到难受,就接受难受,然后继续前行,总有一天会慢慢变好。 【五】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给出了其它提升幸福的建议。1、必要的时候,改变环境。焦虑的时候,可以尝试换个环境,减少大脑联想刺激物。例如,针对失眠治疗的CBT-I(睡眠认知行为疗法)中,就有「刺激控制」的环节。许多失眠的人会害怕他们的卧室,把它与清醒和沮丧联系在一起。他们还可能将卧室与使睡眠更加困难的习惯联系起来,例如吃饭、看电视或使用手机或电脑。因此,「刺激控制」试图改变这些关联,将卧室重新用作安睡的地方。在治疗期间,床仅用于睡眠和性生活。医生会指导患者在难以入睡或醒着超过10 分钟时起床,只有在再次感到疲倦时才重新上床睡觉。患者被要求在每天早上的同一时间设置闹钟,并且不鼓励白天小睡。 2、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良好的婚姻是影响人生及幸福最重要且持续的因素之一;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快乐。 在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所有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的好坏及多寡。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开心快乐。“生活的事件本身并没有意义,其意义来自当事人与他人、团体及经验本身的互动。……社会支持网络不仅能减轻当事人的痛苦,还可协助当事人找出事件的意义与目的。” Jonathan Haidt说。把钱花在与亲人朋友的活动上,对健康更有帮助。“经验之所以比实物更能让人幸福,部分原因是经验带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大部分要花100美元以上的活动都是我们跟别人一起进行的活动,但是昂贵的实物消费行为往往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想让人艳羡的心理。活动能让我们与别人建立联结,物质却会加大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 3、掌握主动权。主动权也对人的幸福与健康也有影响。实验显示,有生活掌控权的老人活得更开心,更活跃,头脑也更清楚,并且18个月后,其正面效益还非常明显,那些享有掌控权的老人不仅身体更健康,死亡率也只有失去掌控权的老人的一半。 4、多表达感恩。对人表达善意及感激可以改变人的心情,其效果比感官享乐活动更为持久。因此,积极心理学大师塞利格曼建议人们进行「每日感恩练习」。 5、长期看,快乐程度由基因决定。「快乐」其实是人的个性中最受遗传影响的特质。研究显示,个人平时的心情愉悦的程度有50%~80%可归咎于基因,而非生活经验。从长远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到自己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这个程度基本上由基因决定。“彩票中奖绝对比瘫痪要好,但是两者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终究会慢慢适应,只是事情刚刚出现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能耐。我们很不善于准确地预测自己未来的情绪,往往会高估自己情绪反应的强度及持续性。不管你是中了彩票还是下身瘫痪,不出一年(平均而言),你就会恢复原有的幸福基准线。” #佛系kevin 文案# #百花计划# #记得爱自己#
19
0
5
评论
发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