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PC开播
联系客服
H
半夏微凉🩵
11-20
+ 关注
你是否曾经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是否曾经过于渴望某个人的认可?是否在某一天突然感到疲惫,开始向内探寻“我究竟是谁”?人的一生,常常像是在迷雾中行走,不断寻找自己、定义自己,到了某一个阶段然后又怀疑自己、打破自己,然后重新开始。我们可能会在经历一些事情后突然跃升至下一个阶段,也可能在某个阶段停留很长时间,甚至出现暂时“倒退”,但每一次循环,都带着更深的了悟和更坚实的自己。从哲学角度看,人的成长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七个阶段。 阶段一:渴望所有人的喜欢法国哲学家拉康将这个阶段称为“镜像”。在这个阶段,“自我”还未完全苏醒,如同一面空白的镜子,需要借助他人的反映才能看到自己。就像婴儿通过镜中的影像形成“我”的概念,但这个“我”本质上是一个误认,一个理想的影像。在阶段一的心理层面,人的价值感完全建立在外部反馈上,一阵风就能吹垮。你努力扮演一个迎合所有人期待的“好人”,内心害怕冲突,害怕被拒绝,甚至不惜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只为换取一句“你真好”。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可能没能走出这个阶段,始终徘徊在“他者”的目光中,拼命塑造那个被他人吹捧的、理想的、被喜爱的自我形象。就像弗兰纳里·奥康纳笔下《好人难寻》中那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太,被“大家闺秀”的身份束缚一生。 阶段二:渴望特定人的喜欢当我们意识到无法取悦所有人时,便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有选择地寻求认可。虽然这比第一阶段多了一点“选择”的主体性萌芽,但核心依然是向外索求。这有点像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我们潜意识里将自己置于弱势的“奴”的位置,而将“特定的人”视为价值判断权的强势的“主”,并通过他们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特定的人”可能是心仪的伴侣、崇拜的领导、仰慕的朋友,或是某个精神偶像。将自我价值捆绑于特定个体的状态,就像初入宫一心系于帝王的甄嬛,满足得来易,却也极其脆弱。他一笑,便是晴空万里;他一皱眉,便是地动山摇。 阶段三:深度理解的自我当外部的认可体系——无论是所有人的、还是特定之人的——突然失效或无法满足内心需求时,我们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存在主义危机,也随之进入首个“自我怀疑阶段”。“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他还是不爱我?”“为什么我如此优秀,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当外部世界寂静无声,我们不得不第一次真正地倾听内心的声音——质疑其实是发现的开始:“我所以为的‘我’,可能并不是真的我,而仅仅是别人期望的‘我’。”尼采说的“精神三变”中的第一阶段:骆驼,背负着传统与道德的重担,行走在沙漠中。不堪重负的痛苦,催生了转变的必然。这个过程充满裂变颠覆的痛苦,充满迷茫无序的崩溃,但却是破茧前必不可少的黑暗,是内心成长的关键一步。 阶段四:专注自我的发光在经历了外在的寂静和内在的混乱后,人才会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被爱,而在于去爱;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被认可,而在于去创造。主动寻求认可、专注于真实地表达自己,关注自身内在需求的阶段,有人很快的幡然顿悟,也有人花费了数年或数十年,才逐渐拼凑出一个相对稳定的自我认知。从“关系性自我”到“能量性自我”的飞跃,正是庄子所说的“吾丧我”的境界。“吾”是真实的本我,“我”则是那个依赖于社会关系、他人评价的“关系性自我”。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真实的“吾”便会开始发光——你不再是渴望光的月亮,而是自己变成发光的太阳,不断吸引能量场相似的人。 阶段五:筛选保留合适的人“自我”的内核稳定后,哲学上的“主体性”才真正开始显现。我们拥有了稳定的自我价值,就不再需要将他人作为证明自己的“手段”;我们不再被无关的评价影响,就能主动选择与那些价值观相符、能激发彼此积极能量的人建立更深入更长久的关系。此时,你要拥有辨别和筛选的能力,学会建立健康的边界,守护干净的能量场。就像一位智慧的园丁,总要知道哪些植物能与自己的花园共生共荣,而哪些是不怀好意的吸附掠夺。《论语》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自主性”的核心体现,就是一个成熟的个体,会本能地筛选、亲近那些能让彼此变得更好的人。你的时间、精力和爱都无比珍贵,只能将其投资于那些双向滋养的关系中。 阶段六:建立真实的场域个体的成熟,最终会导向共同体的创造。在这个阶段,我们高度自主,却也希望与亲密关系共同创造一个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场域”。从“我”到“我们”,不再以某个人的个人魅力或喜好为权威,而是以成员间共同的愿景、价值观与认知为核心。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在真实的信任与包容万象的关系场域中,每个人都能保有其独特性。也许大家各自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也许彼此相隔千里不常相见,但却行进在相同的大方向上,总能找到共同的愿景。能在寻找“人生指环”的道路上组成“护戒小队”,是多么幸运而幸福的事。无论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山海难隔的关系,总能让每一个成员在经受命运风暴时,得到珍贵的托底,帮助你再次扬帆起航。 阶段七:成为开放的容器当个体不再执着于任何自我定义,无论是“关系性的”还是“能量性的”,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他/她就成为了一个“容器”。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活动的空间——容纳并允许一切生命流动,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相聚与别离。佛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个人清空了“我执”,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不再被固定的身份所捆绑,心像容器一样中空,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的自我形象,就到达螺旋上升七个阶段的终点:把心打开,让万物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终点看似起点,却是截然不同的心境。到达这个阶段,或许不是垂青人类进步史的伟人,而是以最深的平和与宁静面对生活的波澜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影响,一种意义。 螺旋上升的七个阶段,我们可能从没离开过起点,可能在某个位置盘桓良久,可能从高阶“跌落”低阶,也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终点。但这都没有关系,因为螺旋式上升的本质就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所写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 人生这趟旅程,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有勇气直面迷雾,有智慧审视自我,每一次循环,你都比之前收获了更多。最终,你会有力量成为那个发光、筛选、创造,并最终能容纳整个世界的,真实的自己。 “生命一直陷落在那些岁月里。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李娟《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百花计划# #今日份心情预报# #单身派对#
21
0
2
评论
发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