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蹊
ID:21911404
3关注
7粉丝
23获赞
动态
短视频
律师值班感悟
清晨步入综合治理中心XF大厅时,空气里已浮动着焦虑与期盼交织的气息。作为今日的值班律师,我面对的是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他们多是XF中心的“常客”,与工作人员点头招呼间流露着无奈的熟稔。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颤巍巍地掏出泛黄的判决书,第十三次陈述他被拆迁房屋的补偿不公;紧接着一位中年妇人激动地比划着楼上邻居扩建的阳台如何夺走了她家冬日里最后一小时阳光;后面还排着认为企业改制剥夺其养老待遇的老工人、为儿子案件申诉的母亲、投诉噪音扰民的商户……诉求五花八门,情绪在压抑与激动间摇摆。
在这方寸天地间,我观察到XF接待工作人员展现出了惊人的专业与韧性。他们记得每位访客的名字与故事,即使面对重复千遍的抱怨也保持基本的耐心。他们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日日倾听,常常调解,却少有人见他们倾诉自己的难处。他们的工作是在法律的刚性框架内,注入人情的温度,这份平衡艺术何其艰难。
作为律师,我习惯于从法律条文与程序正义的角度剖析问题。然而今日的值班让我深切体会到,许多XF纠纷的根源远不止于法律技术的适用——它们常源于沟通的鸿沟、对程序的不理解、或是积年累月的心结。法律可以判决权利归属,却难以熨平每一道心灵的褶皱;能够界定利益边界,却未必能彻底消解邻里间的怨怼。
那些认为“法院判决不公”的来F者,多数并非恶意缠讼,而是困在自身的认知局限与情感创伤中,渴望被听见、被尊重。那位投诉遮光的妇人,其诉求背后何尝不是对居住尊严的维护?这些微小的诉求构成了基层社会的真实纹理。
今日值班,我再次认识到法律不仅是规则体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律师的价值不仅在于精湛的法条阐释,更在于将冷峻的法律语言转化为普通人可理解、可接受的沟通。在XF中心这座“法与情”的交界驿站,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救济,专业的解答能缓解无助,而一句“我理解您的处境”或许比严密的逻辑推导更能抚慰人心。
离去时华灯初上,接待大厅渐归宁静。那些焦虑的面孔和急切的话语仍在我脑中回响。这片场地承载了太多平凡人生的挣扎与期盼,而法律工作者的使命,便是以专业与温情,在这纷繁复杂的诉求间,架起一道通向公平与理解的桥梁。#交个律师朋友# # #



李长赢: 人比鬼可怕
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
我站在人群中央 思考这日日重复的生活,我突然想, 如果有一天 ,垂老和年轻都难以惊起心中涟漪 ,鲜花和蛋糕也撼动不了 ,如果人开始不能为微小事物而感动,那么地震山洪的噩耗想必也惊闻不了, 如果活着和死亡本质无异,那便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其实我更喜欢好多年前的目己,她比我有胆量, 比我遗憾少, 比我懂的少, 比我相信的更多,我也终于明白了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
那天,当我冷静而清晰地告知当事人现有证据不足,败诉风险较大时,其他律师却在耳畔煽动着“希望”,当事人眼中瞬间燃起的光,反照出我内心的幽暗。那句“嚯,难怪我赚不到钱”,岂止是自嘲?分明是职业信念与生存现实撞击时,灵魂深处迸出的刺耳声响。
我并非不懂生存之道,只是更敬畏职业之魂。真正的专业价值,并非靠贩卖虚幻的希望来兑现。它存在于我们敢于对当事人直言真相的勇气里,存在于我们冷静剖析风险时的坦率中,也深植于我们为每一个微小执行可能而殚精竭虑的执着里。真正的律师之道,是让当事人在现实荆棘中仍能触摸到可靠的路标,而非引他们走向海市蜃楼的幻影。


正式结束两年授薪律师生涯
犹记执业之初,曾立下Flag:“不进网推所,不做批量不良资产...”。然而现实骨感,没有自带案源,也疲于交际应酬,最终还是踏入了当初抗拒的“网推围城”。
外人眼中:稳定、体面、案件源源不断。只有自己清楚:月均十几乃至几十个案卷砸来,身心俱疲是常态,且网推业务惯于将当事人预期拉满,却把“风险沟通”这座大山,重重压在了办案律师肩上。
在城内,是被案山卷海淹没的疲惫;望城外,是对独立后案源与生存的深深忧虑。
两年,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
终究是耗尽了心力。
今天,走出围城。
前路或许迷茫,
但至少,
呼吸到了一口不一样的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