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舟可渡.
ID:21504490
1关注
10粉丝
138获赞
动态
短视频
爱是心疼,是不管怎么样都觉得她可怜
碰巧又看了一遍麦琪的礼物。以前看到的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和写作的技巧。又读,忽然想到那句话——“爱是常觉亏欠”
对啊,爱是常觉亏欠,是放手,是成全,是卖掉金表为对方买镶满宝石的梳子,对方也剪去长发买下表链。当世俗的欲望滤镜被剥离,看着对方本真的样子,心生爱怜,那一刻,也许才是感情发生的时候吧。

呵呵: 👍👍👍
爱是允许对方成为孤岛🏝️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到灯塔去》中写道:“交流的渴望与交流的无能,是人类永恒的困境。”我们总在亲密关系中追求“完全理解”,要对方懂,要对方猜,甚至责怪对方“我不说你就不懂吗?”太多爱情死于“你居然不懂我”的愤怒,却鲜少有人懂得:真正的亲密,是守护彼此的神秘感。就像《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经典台词“如果世上有什么奇迹,那一定是尽力理解某个人,并与之同甘共苦。”这里的“理解”,不是透视对方灵魂,而是尊重那些无法言说的迷雾。 爱不是合二为一的幻觉,而是两棵树的根系在地下轻触,枝叶在空中致意。没人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但爱能让人彼此尊重。我不理解但我仍能与你并肩,像博主李傅清一样,人到中年仍把浪漫嵌进两个人的岁月。“我纵千言,谁解其味?”——每个人都是孤岛,而我希望有人做彼此小小孤岛上的椰子树🌴。

查看全部2条评论
零屿: 零碎的岛屿终会遇到海
每一个未来,都有人会在
李娟说:“如果你不被强烈地爱着的话,你就不觉得爱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东西,你就会觉得你不需要它,然后实际上你还是需要的,可是当有人爱你的时候,你会轻视这份爱。这是不对的。”
我自认为我从来不是一个缺爱的人,但是不得不说,可能我得到的爱的形式过于单一。供我学习的爱的模板、爱的样本也非常单一。我没有真正参与到“伴侣”模式的爱的关系当中。所以,作为一个天生非常有感知力的人,因为一些原因,变得非常理性的后果是:我非常会给予爱,我能敏锐地捕捉到别人的需求,我能体察别人的情绪,我能理解。只是取决于我愿不愿意去提供情绪。反过来对于我自己,好像我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我只能按照结果导向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缓解情绪。我会想工作to do list一样把问题列出来一样样解决;我会问自己“争议焦点时什么、诉求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是否可接受”我能一边掉眼泪一边处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站在镜子前心平气和又手足无措地给自己擦眼泪。
我在理智上知道这不对,这样吸引来的不是爱,而是重复曾经痛苦的熟悉感。
有时候我感觉,似乎我渴望的不仅是爱本身,而是通过被爱来填补某种自我怀疑。这时,再多的爱都会感觉“不够”,因为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接纳。习惯了“孤独的安全感”,害怕有人靠近,会下意识地推开。本质上,我也不是在考验对方,而是在阻止自己真正进入一段关系,因为很难做到真正放松,对我来说,放松=失去控制=危险。
现在的我,已经在学着给自己那份“不需要理由的爱”了。

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
看到一间小店,想起一本治愈的书。
“愿我们都能成为足够强大,还依然温柔的大人。”
我以前总觉得,人的成长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学会砌起城墙。我努力总结经验,努力告诉自己过往得失要学会的东西。后来看到庆奶对于善良和相信的态度,我想“成长不是失去纯真,而是守护纯真。”其实做一个脆弱的大人也没什么不好的,我们都是内心柔软的牡蛎。
我会坚硬地面对海浪的拍打,我永远有勇气迎接潮水。但我也同样留有勇气,留有缝隙——留给这个世界进入内心的缝隙,或是阳光或是尖刃,这个缝隙我敢都留着,我都敢敞开着。
突然想夸夸自己,真勇敢。


关于等待⌛️总是让人沉淀
关于评价:在我看来,世俗对于“成功”或者“好”的评价仅限于外人评价她。但我是爱人,我对她不做评价,我只与她并肩。
关于磨合:什么是磨合,一定是痛苦地互相打磨吗?一定是棱角碰撞改变形状吗?磨合可不可以是沟通,是接受,是用合适的方式去触碰?人是理性兼感性的,灵魂不是石头,可以是水是风是云朵,但不是石头,至少我不是,我也不愿是。磨合和改变可以不痛,可以是正向的。她做她自己就好了,她是玫瑰是百合,是青竹或松柏,既然选择了就都爱她且欣赏她。
所谓“改变”是让花盛开,让树挺拔。而不是把树变成花,让我变成她。
关于携手:我们保有不同的颜色却有一样的温度,我们各自有各自的落雪和蒹葭。
我们并肩站着,不说话也很美好。
关于等待:“我们都太急切的想要一个答案了。想要风光的学位,瞬间的博学,想要意气风发,想闪着金光走向喜欢的人。但现实告诉我,操之过急便会败北,要我等,要我耐住不断延长的时间线,要我交付足够的努力堆砌在沉闷,晦涩的时光里,才肯将我想要的一点一点递送至我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