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暑期手账吧#
35304 人参与
推荐动态
查看全部33条评论
微醺寶寶🍶: 借着夏天的名义,享受这暑假的生活~🥳🌊
水母没有骨 却成了文学一角的永恒
#百花计划# #百花杯#百花计划#做个暑期手账吧# 听闻,在日本文学中,水母被称为“海月(くらげ)”。这个名字既生动又抽象,不是直指生物本身,而是描绘一种意象:仿佛映在海面上的月亮,柔软、明亮,却遥不可及。它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诗意的象征——轻盈、孤独、透明如梦,带着不属于尘世的超然气质。
水母从未拥有骨骼,因此《枕草子》中清少纳言曾戏言:“这扇骨,怕不是海月之骨吧?”既然水母无骨,“海月之骨”本就是不存在之物,自然成了对稀有或无法实现愿望的隐喻。这种带着荒诞感的幽默,恰好体现出日本文学对“虚幻之美”的偏爱。
源仲正在《夫木和歌抄》中写道:“吾恋如海之月,盼其现世,如遇海月之骨。”在他笔下,恋爱不再是燃烧的激情,而是一场对奇迹的静默等待。如海中月、如水母之骨,注定无法实现,却仍无法停止渴望。这不是绝望,而是一种凝视不可能的能力,一种温柔的执念。
“海老無き水母”,意指“没有龙虾的水母”,是一句古谚,表达失去依靠后的无助。在古老传说中,水母曾借助龙虾的眼睛导航,一旦失去依附,便陷入迷途与迷茫。此时的水母,不再是飘逸的意象,而是现实中彻底失去支撑的人。没有骨、没有眼、没有方向,不是悲惨,而是一种彻底的剥离:剥离了选择、剥离了力量,甚至连形体也开始淡化。
神话《愚笨水母与机灵猴子》中,水母为取回龙宫公主所需的猴子肝脏,被猴子戏弄,最终被龙王愤怒地抽去骨头,化作肉酱丢弃。从此,水母失去硬壳,成了今日所见的模样。这虽是民间笑谈,却也昭示了“骨头”的消失成为命运的转折点。
然而,正如川上和人在《世间最完美的动物》中所言,水母从未“进化”,却因此拥有了独特的尊严。在无数物种因适应环境而改变的过程中,它自寒武纪起便几乎未变。亿万年来,它始终如一:无心脏、无大脑、无骨骼,甚至连死后的痕迹也常被海水抹去。但它仍然拥有化石,死亡仿佛归于水,仿佛消失,却也因此成就了它的完整。
也正因如此,日本文学对水母的敬意,不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未变为何”。水母如月般遥远、明亮、不可触碰,却确实存在。它既不顺应世界,也不试图征服时间,只是悄然漂浮,静静存在于宇宙的一隅,如月之海,沉默而永恒。
在江之岛水族馆,有一段写给水母的文字:“这是超越了悠久岁月,轻轻漂浮着的水母的空间——是名为海月的宇宙。”那不只是一个展示场馆,而更像是一座诗意的纪念碑。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