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疗愈心理学#
5237 人参与
推荐动态







情緒的新朋友,你好
小时候没被好好回应的需求、没得到的认可,慢慢变成了长大后心里的 “小刺”[爆炸R],让我们在关系里小心翼翼,总觉得 “自己不够好”😞😔
但这些并不是你的错呀,
是那些未被疗愈的过往,在悄悄影响着当下。🩵
如果你也想解开这些 “困住自己的结”,想重新找回舒展生活的力量,不妨一起一点点梳理那些情绪碎片,找到属于你的自愈方式,让心里的光,重新亮起来✨
#自我疗愈心理学#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武志红温暖系列作品《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书分享真实才能带来亲密
自大的妄想,如追求全能、完美、极致、纯美等,都是因为太少体验到真实的美好吧。
真实的美好总是发生在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即关系中。而自大,顾名思义,即孤独的强大。过于追求孤独的强大,总伴随着关系中美好的缺乏。
若婴儿被妈妈很好地看见,婴儿就会感觉这个世界很友善,他可以呈现真实的自己。若不能,婴儿就会将世界知觉为不友善的,甚至是将世界知觉为魔鬼般的可怕世界。他必须扭曲自己,或者配上复杂的防御来保护自己
真实,才能带来亲密。孝道只能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谐,而不能让爱与亲密在家庭中流动。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当一个人拼命做好孩子时,父母很满意,但家庭氛围假而冷;后来,孩子开始对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特别是不满与愤怒,这一开始带来了冲突,但最后极大地增进了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真实,意味着两点:接受自己的真实,接受父母的真实。许多人仍期待着完美父母的出现,并以此来要求父母。咨询中常有这样的故事:一旦看到了父母真实的样子,来访者反而记起了已遗忘的父母爱自己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对完美父母来讲不算什么,但对自身基础很差的真实父母来说,就难能可贵。这是和解的开始。
一个人的生命是否“丰盛”,关键在于他与其他存在是否有活生生的关系。我没使用“深刻”这个词,这是因为深刻可能是贫瘠的,而活生生的才是真实的。生动先于深刻,若只有深刻,而缺乏生动,那么势必意味着生命的贫瘠,即联结感的匮乏。伟大的头脑常充满着孤独与虚无。
缺乏体验性的丰盛的联结,而去追求头脑联结时,易追求纯净,即头脑要剥离各种鄙俗。但是,鄙俗或许才是生命本身。一女子谈到张爱玲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看着优雅的她,我突然明白,她的优雅即所谓的“华美的袍”,而虱子是生命中那些鄙俗的骚动,那才是生命自身。
你努力打造自己,尽可能完美,尽可能友善。如此一来,你将惧怕别人的眼睛,惧怕与别人深入接触,因为你担心别人会看到你的真实存在,你觉得你的真实存在可怜而丑陋。
你若以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并爱上了这个完美的世界,那么你的亲人就会去破坏它。一方面,他们不想成为你完美世界的点缀;另一方面,他们是爱你的,不想让你被这个表面化的完美世界所迷惑。以你为中心的完美世界必是幻觉,将幻觉破除,你才可能真实,并进入深情中。
太想追求完美主义的人,都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在的恐惧,以及没人理就瘫软无力的心。“你在,所以我存在。”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需要被看见,然后才能存在。如果不被看见、不被允许,自己就会觉得必须完美才能存在,并且会觉得自己真实的人性之所以不被看见,是因为它太坏、太恐怖了。没有真实,完美必然就只是一张皮。
完美历来与幸福无缘,完美形象就是用来被辜负、被破坏、被砸碎的。若不如此,如何能衬托出雕像的完美?去追逐真实的幸福吧,别陷在完美的外壳中。真实,远胜完美。在任何方面,拿出真实的自己,然后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部分生命力就会得到锤炼,而不断出现境界的跃升,这也可以称为“演化”。
事业如此,爱好如此,情感亦如此。什么叫“拿出真实的自己”?就是要真诚吗?“真诚”这个词并不可靠。唯一的判断依据是,在这一方面,你有充沛的感觉吗?貌似成熟,但其实只是掌握了社会规则,而心性并未得以锤炼;她貌似成熟,但其实只是增添了沧桑感,学会了低头,而内心还是个小女孩,渴望着被宠。太多人的成熟,是抽掉了自己的内在生命力,而向外在的规则低头。只有将真实的自我(如欲望、情绪、渴求等)展现在这个世界上,它才有机会被锤炼,由此而趋向成熟。如果一直是抽掉了自己的劲儿,成熟就是假的。一旦有机会,内在各种原始而幼稚的东西就会爆炸般涌现出来。
婴儿最初对回应有完美的渴求:他们的任何一个行为都要在养育者这面镜子中得到满足与认可,否则他们就有羞耻感。当然,完美的养育者或镜子不存在,一个基本稳定存在的、可打六十分的镜子,就可以在足够多、足够好的看见中,让婴儿有初步的存在感,原初羞耻也由此化解。
谈爱、道德、受伤、脆弱、绝望……比较容易,因为这些还是在说“我是好的”。而谈恨、欲望、敌意、怨恨……比较困难,因为它们都是在说“我是坏的”。先以人性化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真实的人性,而后以中立的态度去面对真实的人性,最终会发现,这些都是生命之流。能“碰触”到生命力的流动,才能“碰触”到存在的脉动。“我想做自己,可是他们不允许。”这是做自己时常见的障碍。当然,这是自以为的障碍,而事实是,当你开始做自己时,也给对方做自己拓宽了空间。
我们社会的关系都有强烈的共生感,所以,我们的关系哲学强调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共生关系,而不能只为你自己,否则就是自私。结果,狡猾的人学会了打着为了集体或别人的旗号谋私,而憨傻的人则真去努力做到不自私。
你越不自私,就越对别人的自私缺乏宽容。但其实,人毕竟要先把自己照顾好。你想构建一个让自己舒服的小世界,就必须自私。如果能把自私合理处理,你对别人表现出的自私也会有更多的宽容。真做自己的人,也允许别人做自己。
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都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最好是,想说的和所想的一致,所想的又和自己的感受一致。其次好的情形是,所想的和所感受到的一致。只是为了自我保护而说不真实的话——这也是很聪明的做法。所以关键是,是否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给它空间。
;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我们期待完美的老师,其实是希望能有一个可以接受我们索取乃至虐待而不会出现负面情绪的人。这已经有点傻了,如果还拿这套标准来要求自己,那就是真傻得入迷途了。
很多人自诩真诚,但真诚极为不易,它有两个层次:不欺人,即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自欺,即怎么感觉就怎么想。不欺人很可贵,人靠意识还可以做到,而不自欺则需要充分地认识潜意识,极为不易。
你必须真实,修行才能真正开始。你虚假地活着时,谈不上修行,因为你都还没与真实打交道呢。这里的虚假,不是头脑里的虚假(也就是用来骗人的),而是心灵上的,即假自我,是用来骗自己的。
自恋简单,自信很难。因为自恋是天性,真正的自信都是因为爱,而不是因为条件有多好。特别是以条件好而自傲的人,可能内在有一个虚弱的小孩,或者被抛弃的婴儿。
看见就是爱,所以所谓“自信”,是你的真实生命在关系中被看见。如果没有被看见,有可能自信就只是一种孤傲。当别人因为你条件好而景仰你时,你表面上也许会享受,但内心深处会感到更加孤独。 #做女人爱女人# #百花计划#做女人爱女人#自我疗愈心理学#






没有更多了